来源:长沙晚报 时间:2008-08-12
长沙市有不少地方以“塘”命名,诸如清水塘、侯家塘、东塘、晏家塘等。东塘是其中颇有名气的一处,它地处城南的韶山路与劳动路交会处,是连接南北、贯通东西的交通枢纽,更是人气极旺、财源滚滚的商业圈。它的四周还有政府机关、科研院所、影视文化场馆、三湘名校,于闹市之中散发出浓厚的书香文化气息与之交相辉映。高架桥飞越南北,地下通道伸向四面八方,白天车流如织,行人涌动,夜晚灯火通明,霓虹闪烁。如今的东塘并不见“塘”,已无“塘”可言了。然而,它的名字却源于年代久远的一口水塘。
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,东塘之处真有一口水塘,大约是被附近农民和城南一带的市民称之为“东塘”。它位于省水利电力厅东南角的低洼处,约有一个足球坪那么大,似方又圆,水波淼淼深不可测。当时的人们觉得它大极了,大人们总叮嘱小孩不要下水去玩,当心淹溺。塘内有水草浮萍,饲养着青、草、鲢、鲤等鱼,偶有水鸭,白鹅戏水游动。它贮蓄四方之水,通过一条小溪灌溉着一片农田。这片农田夹在两道山丘之间,伴着溪水向北延伸。
早在1938年7月,政府便在这里建立了“湖南农业改进所”。经过多年的建设经营,到1949年解放时,东面山上已建有数座小楼和平房,修筑有一条不宽的砂石道路。山上树木繁茂,品类众多,鸟语花香。田间阡陌纵横,从瓜果蔬菜到水稻棉花,从家畜家禽到水中养殖,五谷齐全,六畜俱备,一派田园风光。农工在地里精耕细作,科研人员在田间地头、在实验室里精心研究,共同为改进作物品种,谋求丰产丰收、促进农业发展,尽心尽力,作出贡献。
当时这里人少景美,有如公园一般,自然成了我与小伙伴玩耍的乐园。我们常常沿着小溪捕鱼捞虾捉螃蟹,在林荫道上溜达、嬉戏、追跑,听虫鸣鸟唱,看花草争艳。在这里我们超前享受到现代公园的乐趣,更学到不少别处难以学到的新知识。
1952年初,湖南农学院迁入,在东塘西面的山地上一幢幢校舍相继建成,红砖红瓦,绿树相映,昔日的荒山成了一座崭新的校园。青年学子书声朗朗,体育锻炼生龙活虎,一改往日的宁静景象。
1953年1月,湖南农业改进所改建为省农业厅农业试验总场,并迁往长沙市东郊的马坡岭,直至建设成为现在的湖南省农业科学院。自那时起,东塘这片沃土有的成为农学院的教学实验用地,有的改建为运动场所,有的则逐渐划拨给附近的菜农耕作。1960年1月,湖南农学院迁出。几度变迁之后,如今这里有省水利厅和省林业厅两个机关,省水电设计院、电力设计院电力试验所等技术业务部门,以及这些单位的宿舍。幢幢高楼林立,小区道路交错,种种生活设施齐全,位置优越,交通便利,成为长沙市内不可多得的工作和居住之处。
塘已不见,地名犹存。大概谁也不曾料想到,大自然无意之中塑造的一口水塘,竟有如此深远的影响,成为今日长沙一处标志性的地名。然而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见,东塘的未来将会以更加完善的功能、靓丽的面容,展示在人们面前。 |